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十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当代社会的主流社会结构,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与工业化社会的扩张几乎同步,在分析古代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折以前,必须先弄清资本主义的内涵与特点。

  顾名思义,资本主义的核心在于资本。所谓资本,简单的定义就是经营的本钱,牟取利益的凭借,是用来生钱的钱。如果一笔资金或一批物资(某些情况下还有技术)被用来支付日常生活的开销,那它们不是资本,但如果你用这笔钱或物资或技术来开办店铺、工厂、雇佣工人,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以换取利润,那么它们就是资本。而资本主义,就是一种以资本的牟利过程为核心的制度。在这种制度里,大部分资金和物资都是资本,归属于以利润为目标的各个机构,与劳动力相结合进行生产或其他经济活动,通过卖出有形或无形的商品来获得利润;而利润除一部分被消费外,大部分加入到资本的行列,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而继续参与经济活动。

  必须指出的一个事实是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完全是两个概念,布罗代尔就认为这是两个层次上的东西,我对资本主义的定义可能和布罗代尔不尽相同,但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正如上一节所述,只要有自由的交换就会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里可能会存在以牟利为动机的资本和资本的经营者,但在一个稳定的市场经济中,更多的参与者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产者,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简单的卖出好年景剩余产品的农牧民。即便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牟利,如果能利用市场经济实现这一点,资本当然乐意参与市场交换,但如果用其他方式能获得更多更稳定的利润,资本也从来不认为市场经济是必需的选择。事实上,资本甚至不认为生产是唯一的选择,只要有利润,对资本的正确描述是“不择手段”。

  当然,人类社会定义财富的基础还是能满足人类欲望的消费品,因此资本主义最终还是要把物质生产-消费作为利润的基础。但随着世界经济体系越来越复杂化,直接将资金投入生产和商业不一定在所有领域都能获得最大利润,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资本牟利的多种方式:

  先是军事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最直观的存在方式就是战争债券乃至战争股票,日俄战争中日本的军费的相当一部分就是通过发售债券解决的,西方拥有过剩资金和物资的资本集团认为日本有能力打赢战争并偿还贷款本息,因此愿意冒风险为这个亚洲国家提供军费。不过,军事资本主义更常见的方式是与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资本集团为了利润直接发动战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创立的第一天起就积极承担这个任务,从英荷战争到布战争,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和今天的伊拉克战争,资本集团从来不忌讳用大炮去获取利润。还有政治资本主义,中国人最熟悉的例子应该就是吕不韦对秦国公子的长期资助:“濮阳人吕不韦贾邯郸,见秦质子异人,谓其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主定国之赢几倍?’曰:‘无数!’”,不论这段对话是否真实存在,这足以证明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很清楚资本可以通过干涉政治来获取利润。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南欧的许多大资本集团也以向北方的政权贷款为利润来源,当然,资本与政治结合最紧密的年代还是在今天的世界。最传统的行业农业也可以作为资本主义的载体。在美国的拓荒时代,农民们一路向西,开辟出新的农场卖给后来的移民。拿到现金后他们再次向西拓荒,购买新的土地做农场,如此循环,直到太平洋才停下来,这是农业资本主义。读者还可以在历史中寻找宗教资本主义、文化资本主义等资本的特殊存在方式。至于常见的工业资本主义和商业资本主义,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就不再多说了。前一段说了资本为了利润可以不择手段,其实读者大可自行想到这一段的内容,这里详细列举了几种资本主义的存在方式只是想帮助读者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不要把资本主义的概念局限于工厂与商铺。

  利润加入资本是利润增加的必然前提和重要方式,因为利润率的提高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不扩大资本,利润的绝对数额就无法增长。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要求生产、经营的规模必须不断扩大。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这种扩张是肯定可行的,但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这意味着用于投资的物资和人力越来越多。在前面我们有过结论,在农业社会里投资的回报率随着投资规模的增加迅速减少到0,因此农业社会肯定不是资本主义生存的良好土壤。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作者可以认为:在农业社会里,资本主义必然是一种暂时的、局部的现象,只存在于那些存在生产扩张空间的地方。事实也正是如此,农业社会里的资本主义就是通常称为古代资本主义的现象。那里也有雇佣,有剥削,有不断的再投资和扩张(可能对农业、商业或手工业),但一旦扩张碰到了人力和资源决定的上限,资本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远一点的例子我们可以以看迦太基商团、徽商的经营,在近代社会里,美国农民在中西部的扩张也和现代工业技术没多大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扩张空间。

  在农业社会里,一旦经济增长碰到了经济边界,资本主义这种天生要扩张的制度将如何呢?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专门用于开拓市场、扩大生产能力、选择再投资方向的人员、机构、物资都成了累赘,因为任何增加利润的努力都不会有回报。由于存在巨大的多余运行成本,根据我们在前面讨论的制度之间的竞争规律,资本主义必然会消亡,取代它的将是那些原本就适应了停滞农业社会的社会制度——就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那些制度。规模和交换方式都趋于稳定的商业交换(在某些情况下,社会的稳定甚至会减少那些本来因混乱而产生的畸形商业,比如奴隶贸易和灾荒年间的粮食囤积)也将摆脱资本主义的控制,变成纯粹的市场经济或指令性交换。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资本主义的建立视为“进步”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退化”为政治结构和市场经济。这正是所有古代资本主义的必然结局。

  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技术突破,(具体过程将在下一节分析)在给某些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能力的同时还通过先进的交通方式把其他地区变为发达地区的市场。这给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空间,资本主义作为农业社会中唯一一种适应不断扩张的制度,在发达地区迅速取代了所有其他制度。工业革命后的技术进步不仅巨大,而且连续不断,这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在1个多世纪中没有碰到绝对的边界,因此资本主义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主流制度。这种制度革命是符合前面几节提到的制度塑造规律的,如果一个火星人能从地球以外做观测,这也是工业革命可以预测的一个后果。

  在资本主义取得主流地位以前,任何社会分配财富的方式都是不平等的。前面已经指出过,这是一个客观的结果,不受任何道德判断的影响(倒是分配方式常常影响道德本身),资本主义的利润分配也是如此。前面提到,资本主义的生存基础是扩张,利润增长也立足于扩张,那么能主导扩张的人显然要在利润分配中占上风。举个例子: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如果A拥有某种特殊机器(或技术,或特殊的物资、通行权)从而可以降低某项生产的成本(也可以是生产某种别人生产不了的东西,这意味着别人的生产成本是无限大),那么他可以用这种机器开办企业,赢得大量利润。如果他的机器可以复制,那么他可以通过资本主义的方式进行扩张,不断的把利润加入资本,因为他拥有别人不具有的扩张空间。根据前面的推理,当他的企业(以及可能存在的竞争者)占有所有的同类商品市场时,扩张会终止,但我们这里只考察扩张中的利润分配。在这种资本主义扩张中,他所雇佣的人力来自他的生产体系以外,只要他能支付的工资等于新技术引入以前的平均工资(或者说人力成本),他就可以进行生产。这样,利润全部归于A。当然,A的企业可能会因为雇佣过多的人力造成这一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引起工资上涨,但如果A的企业规模不大,从其他地区涌入的劳动力可以迅速把工资降低到原来的水平。即便A的产业会影响整个国家甚至世界的劳动力供需,只要A的利润来源于他的特殊机器或权利(不一定要垄断,是稀缺品即可),那么他也将获得工资提高后利润的全部。某些读者可能会抗议说这只考虑了一个不平衡的市场中的状况,但任何经济学教科书(无论是哪个学派的)都会告诉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的利润率为0,而资本主义是不会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世界上存在的,达到稳定态的经济会消灭资本主义。

  利润将被那些拥有生产稀缺要素的人或社会集团获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剥削”。被雇佣者和稀缺生产要素共同完成了生产,而利润却与劳动力无关(除非稀缺生产要素,比如技术,和劳动力共同出卖)。这似乎看起来很不公平,而某些人也会认为买卖自由,非常公平。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其实任何分配制度都无所谓公平不公平,都是客观物质条件的结果。工人如果建立工会,用打断生产停滞的威胁来阻止其他廉价劳动力的竞争,那么他们可以分享到利润;如果他们建立政权,将稀缺生产要素公有化,他们可以占有全部利润,当然,这两种方式都是反资本主义的。

  无论你如何理解剥削,少数人占有全部或大部分利润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是客观存在的,这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生产过剩。在所有的利润都通过出卖商品得到时,一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往往无法由其内部成员购买所有商品。这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因为利润+工资=商品的价格-其他成本,造出来的商品除了一部分用来维系生产,也就是填补“其他成本”外,必须用全部工资和利润来购买才能买光。作为工人,把全部工资都用来消费是很合理的,但占有利润的阶层(可能是资本家、官僚或贵族),一般不会把100%的收入都用于消费,这就意味着有些商品必须在资本主义以外找到销路,才能保证不出现商品过剩,因此,资本主义必须在自身经济体系之外找到购买力。

  当外部市场无法扩大或不存在外部市场的时候(资本主义已经扩张到全世界以后或交通问题断绝了外部市场与产业中心的联系),资本主义只有3种选择:要么由占有利润的富裕阶层买下所有商品,以奢侈消费消耗掉过剩商品;要么用多余的商品进行投资,扩大生产;还有一种选择就是销毁过剩商品,解雇工人,减少商品生产能力。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少数人聚敛的财富过多,第一种情况很少出现;第二种情况可以用一种看起来过的去的方式解决问题,但这不过是把今天的问题推到了明天,被扩大的生产能力会在未来制造更多的过剩;第三种情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危机。因此,不断寻求外部市场是资本主义的必需,这是一个很有用的规律。另外,技术进步也可以缓解资本主义的商品过剩问题,后面也将谈到这个问题。

  本节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定义可能与以往的许多定义不尽一致,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这个定义只在本文内部使用,以简化我们对历史的描述,并不与其他的定义混用。如果换一个名词来命名这种以扩张为唯一目标的制度,也不会影响后面的讨论。至于某些资本主义的辩护者只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中那些以今天的道德标准评判起来比较“好”的部分是资本主义,或者把一切现代社会的优点都赋予资本主义,这种以道德和个人好恶来描述历史的方式是和本文前半部分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冲突的,作者在此忽视这种无聊的讨论。